在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戰略科學家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視野開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是既能解決重大科學問題也能謀篇布局國家科技創新藍圖規劃的領軍型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科技人才布局的不斷優化,各項支撐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我國已擁有了可觀數量的科研人員隊伍,然而缺少足夠數量的戰略科學家。如何讓更多人才成長為戰略科學家,創造怎樣的環境才能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究。只有“內外兼修”,才能在我國凝聚起更為磅礴的科技創新力量。
營造適于人才成長生態環境的“外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了人才工作發展方向: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鉆研、盡展其能。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持續深化改革科研體制機制,保障科技人才能夠在科技創新事業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才能使更多科技人才成長為戰略科學家。
今年全國兩會,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部長通道”接受采訪時表示,要以科技人員為中心,圍繞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等重點來推動落實優化各種創新生態的政策舉措,開辟專門的青年科學家項目,讓青年人有更多機會在科技創新的平臺上能夠一展身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提出,培養出一代代世界領先的創新型人才,需要良好的科研氛圍、優質的科研題目,以及資金和資源的支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表示,應根據科研需要,適當給予正處于黃金年齡的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對科技資源分配的更多話語權和更大主導權,并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使他們能心無旁騖地潛心學術。
把握國家戰略需求,勤修“內功”。戰略科學家作為引領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方向的重要力量,需要有廣闊的視野和前瞻性判斷力,以及具備卓越的領導才能。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袁亞湘提出,戰略科學家應始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不斷攻堅“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學科建設發展,為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提出建設性建議,起到引領性作用。同時,戰略科學家還要兼具國際視野,掌握對國際局勢的判斷能力,以此搶占世界科技前沿發展的制高點。全國政協委員顧祥林則認為,高等院校應在其中發揮頂尖人才、高端人才和骨干人才“孵化器”作用,形成在優勢領域的科技人才接力和后發領域的科技人才擴容。同時,應鼓勵和支持高校進一步完善勇闖“無人區”的高水平人才培養方案,引導高校聚焦基礎前沿和重點產業領域,培養一批能夠引領國際科學發展趨勢的戰略科學家。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探索腳步永無止息。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研發投入達到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4%。在產出方面,推動一批高新技術成果的同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3.7萬億元,大大超過研發投入。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已從2012年的第34位提升至2021年的第12位。科技工作在推動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離不開一代代科研人員的艱辛付出。戰略科學家之所以被視為“國之重器”、民族的脊梁,不僅因其開創性的貢獻,也因其矢志報國的愛國情懷、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在如今科研人員身上展現出的尤為可貴的拼搏精神,在未來,在各類政策保障下,也將成為助推他們前行的力量,促使他們向著戰略科學家快速成長。(作者系神州學人記者)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