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已擁有43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位居世界第一。而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話題也是每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之一。
從非遺項目的發掘,傳承人的培養,到相關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如何更好地讓非遺“活”起來更廣泛地走進公眾視野,為如何做好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代表委員們都在積極建言獻策。我國的各級各類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珍寶,傳承保護非遺的隊伍中應該看到更多留學人員的身影。
關注了解非遺有助于留學人員切實增強文化自信。留學人員會感覺自己“越出國越愛國”。事實上這種情感不只源自對國家發展硬實力的自豪,更應飽含濃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留學人員走出國門,時刻都在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對話,身處不同的文化環境中產生“文化休克”在所難免。能否平穩度過初到異國時最強烈的沖擊期,能否在此后長時間的學習生活中找到文化上的充實感,既取決于個人的溝通適應能力,更重要的也在于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吸收程度。
認識學習非遺有助于留學人員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是公認的文明古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備受世界矚目,透過文化看中國無疑是更利于外國友人推開感知華夏五千余年人文歷史之窗的方式。負笈海外的留學人員是向世界傳遞友誼的使者,認識一項非遺,學習一項非遺,能讓自己講出的“中國故事”更言之有物、更生動直觀、更具文化內涵,充分展現新時代中國青年珍愛本民族文化的良好形象。
傳承保護非遺離不開留學人員的智慧和參與。非遺的價值在于“古老”與“珍貴”,傳承和保護卻需要“青春”與“大眾”。特別是那些“隱藏”在鄉村的地方性非遺項目,是一方水土長久文化積淀的典型產物,但往往“養在深閨”難為外人所知。如何找到幫助其打開全國甚至全球視野的途徑,擁有跨文化交流實踐經驗和先進運營管理理念的留學人員無疑是具備優勢的。“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是服務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的國家級賽事,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高技術服務”“現代服務業”等分類下有越來越多的參賽項目是圍繞非遺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而展開的。很多留學人員不僅能夠敏銳地發現某項非遺的獨到價值,還能為其制定一系列的中長期國際推廣計劃,致力于打造出現象級的“文化IP”。有些項目已在地方上成功落地發展,將當地特色非遺編制成體系化的課程帶進中小學校,創辦企業讓非遺工藝拉動就業,創造經濟價值。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來“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時提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簡述2023年工作重點時也強調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產業”。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非遺可以說是識別一個民族的“文化DNA”。各美其美方能美美與共,留學人員走上世界舞臺,要塑造自信、勇毅、進取、開放、包容的中國青年形象。鼓足身為中國青年的志氣、骨氣、底氣,不妨可從識得、領悟本民族之“美”開始。(作者系神州學人記者)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