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全國兩會勝利閉幕。雖身處海外,我時刻心系祖國發展,通過國內各大媒體平臺的報道,了解兩會動態。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對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創新能為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更加精準而全面的支撐。作為在法留學的公共衛生專業學生,我想利用所學創造更多價值,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公共衛生以資源整合、調查研究和生物統計等為研究手段,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為研究對象,在大流行病背景下,其對疾病的預防和監測、疾病風險因素的發掘,以及社會醫療體制的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現今所談論的科技創新,往往著眼于技術創新,然而作為一門與社會、經濟和制度政策等密切相關的學科,公共衛生專業更應該在科學研究的新方法、新角度上著力耕耘。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其中提到,要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構建國家數據管理體制機制,健全各級數據統籌管理機構。推動公共數據匯聚利用,建設公共衛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領域國家數據資源庫。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國家數據局獲準組建,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這一系列舉措,都將從根本上豐富公衛科學的研究視角。后疫情時代,大流行病對我國社會經濟與國民生活的影響變化、對不同群體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沖擊程度,以及慢性病患者在疫情前中后期的受治效果等問題的研究和探討,都要基于龐大而豐富的數據信息。因此,盡快建立健全以國家為視野的各省市、各地方的數據監測平臺迫在眉睫。相關的數據檢測平臺將會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帶動各領域更好地協調互助,促使多學科通力合作、共同發展,幫助相關科研人員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凝練科學問題,為新時代科學研究提供新視角和新突破。
教育、科技、人才相輔相成、互為載體。人才是創新之核心,強國之基礎。科技創新來源于教育生產和人才創造。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現都必須依托科技人才的儲備與薪火相傳。因此,應當著力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和科學創新生態,加強對各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保持對基層公共衛生研究人員和相關課題的穩定投入。人才的培養還可與企業建立合作,形成多類型人才培養模式,激發人才活力,釋放創新活力與潛能。與此同時,更要擴大與國際科研技術團體的交流合作,與海外華人華僑科技協會、學生及學術組織等建立聯系,舍人之短,取人之長,融入全球科研創新體系。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人才培養非一日之功,科技創新亦非一瞬之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我國科技創新更應以穩定科學教育投入為基礎,以擴充人才儲備為前提,依托大數據技術產生的新研究理念和視角,朝著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邁進。(作者系法國巴黎西岱大學公共衛生專業二年級在讀博士生)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