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李強在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大力支持、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憑借敏銳的思維、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在科研創新過程中嶄露頭角,逐漸成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的生力軍。
當前,青年科技人才仍面臨資源配置不均勻、評價體系不完善、崗位不穩定、考核頻繁、生活中存在后顧之憂等問題,不利于青年人才成長。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金龍表示,這會導致青年科技人才在選題時傾向于選擇容易發表論文的課題,而非真正關注國家科技發展的關鍵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也看到了這一點。他表示,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源于當下創新資源、經費的分配還多在單一領域內,跨學科創新投入有限。
那么,該如何進一步為青年科技人才的“冒尖”創造條件,讓他們有更廣闊的科技創新空間呢?
楊金龍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資助率與資助強度,同時延長評價周期,以中長期評價為主,減少短期頻繁評價。他強調:“年輕科研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需要為他們創造更加寬松的科研環境,讓他們能夠專注于真正有意義的研究。”
“青年科技人才是創新的澎湃動能。”馬新強建議,完善分層分類的評價體系,系統優化青年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區域間青年人才培養協同,促進資源流動。他舉例,可探索開發“青年人才生態指數”,將其納入地方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向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靠攏,分區域創建青年人才創新聯合體,探索青年人才庫數據互通機制,實現科研項目跨區域揭榜掛帥。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醫科大學副校長艾玎更是在科研和教學中,親身感受著青年科研人員面臨的困境。她注意到,隨著近年來國家在科研經費上持續增加投入,從事科研的優秀青年人才數量也在快速增加。然而,相比于每年快速攀升的申請量,有的青年項目獲得的資助率在下降。艾玎提出建議,要加快青年人才培養,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科研梯隊。根據青年人才的特征和類別,給予差異化的精準支持;加大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養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
艾玎希望國家在基礎研究經費和發展機會等方面,更有針對性地為各類青年科技人才創造“空氣”和“土壤”,讓他們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充分發揮力量,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挑大梁、擔重任。
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我們期待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各級政府、科研機構的努力下,青年科技人才能夠擺脫束縛,擔大任、挑大梁,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磅礴力量。
信息綜合自長江日報、中國新聞網、羊城晚報、中國青年報等。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