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為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教育國際化指明了方向,也賦予教育以新的使命——讓世界真正“讀懂中國”。
當前,全球治理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議從發展、文明、安全、治理四個維度,為世界提供了兼具溫度與力量的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而教育國際化,正是傳播這一方案、推動文明互鑒的關鍵路徑。其不僅是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形式拓展,更是構建“立體對話”機制、突破跨文化認知壁壘的核心載體。
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發展歷程,是一部中國人民書寫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壯麗詩篇。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綠色經濟引領生態文明,到新技術開拓新產業,再到即將開啟的“核聚變”新時代,中國正在推動世界從“存量競爭”的舊格局穩步邁向“增量共享”的美好未來。中國用自身的發展實踐,為世界貢獻了破解發展困境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教育國際化,是讓世界讀懂中國發展邏輯、突破跨文化傳播中認知壁壘的關鍵載體。它為中國敘事搭建起“立體對話”的全新框架,徹底打破了傳統傳播的單向度局限。通過校園里的知識課堂與社會中的實踐課堂,沉浸式塑造出國際傳播新生態。讓中國敘事實現從“講述中國故事”到“分享中國經驗”的躍遷,最終實現從“文化輸出”到“價值共鳴”的升華:讓世界不僅能聽見中國聲音,更能認同中國的發展理念。
20多年前,筆者作為一名留學生,在異國的課堂上聆聽教授們用“we,our”講述西方發展模式。今天,作為中國高校的教師,站在祖國的講臺上,可以自豪地向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講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程;從昔日依賴“洋火洋皂”的窘迫,到“兩彈一星”的壯舉,再到移動支付、新能源汽車的引領。中國故事里,既有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也有普通學子遠赴邊疆、扎根基層,甚至奉獻生命的動人篇章。這些“小人物”承載的“大使命”,恰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寫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與擔當。站在新征程的起點上,教育國際化正以強大動能賦能中國敘事,不僅讓世界“聽見中國”,更能深刻地“讀懂中國”,從而推動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共識。教育工作者應堅守初心,把教育書寫在中國大地上。在中國理解世界,在中國感知未來,讓中國故事在全球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系副主任)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