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國際學生培養是“引進來”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引進來”的成效,關系到文化傳播、人才儲備、國際影響力提升等重要任務的實施。在培養過程中,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可能導致國際學生內部、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國際學生與學校之間產生隔閡,而藝術類國際學生源于藝術創作的靈活自由、不拘一格的特性使這一問題更加凸顯。在此背景下,國情教育成為藝術類國際學生培養和管理工作的關鍵舉措。
上海大學 “美術館里的中國古代服飾”專家講座
藝術類國際學生特點分析
陳朝勇(2012)總結了藝術類大學生的學情特質及思想傾向性,認為他們“個性張揚,表現欲強;專業意識強烈,重視技術,輕視思想教育;感性有余,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同樣地,藝術類國際學生既有一般國際學生的文化與語言差異共性,又帶有藝術類學生思維方式活躍、崇尚個性自由的特性,這無疑給高校培養和管理工作帶來更多挑戰。
文化背景多樣性。國際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擁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這種文化背景多樣性使得他們在藝術創作和思維方式上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和創新性。有的學生可能深受東方藝術的影響,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達;有的學生則可能更傾向于西方藝術的理性與邏輯。
藝術理念交融性。藝術類國際學生通常對藝術有著深厚的熱愛和獨到的見解。他們不僅關注本民族的藝術傳統,還積極吸收和融合其他國家的藝術元素,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理念。這種交融性使得他們的藝術創作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為高校的國情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思維方式開放性。由于長期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藝術類國際學生往往具有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在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勇于嘗試新的創作方法和手段。這種開放性不僅體現在藝術創作上,也體現在他們對政治、社會等問題的看法和態度上。
語言文化差異性。盡管藝術類國際學生在藝術表達上可能具有很高的天賦和能力,但由于語言差異和文化障礙,在與中方師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時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中國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理解與認同。
藝術類國際學生國情教育的意義
2018年,教育部印發《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明確規定“來華留學生應當熟悉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中國國情和文化基本知識,了解中國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法制觀念和道德意識”。截至2025年2月,“留學中國”官網顯示中國有1000多家院校招收國際學生,國際學生來自190多個國家和地區,規模達到49萬余人,其中招收藝術類國際學生的院校近90所,藝術類國際學生數量具有一定規模。在此背景下,做好藝術類國際學生的國情教育工作意義重大。
有助于促進中華文化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相比其他專業的國際學生,藝術類國際學生的學習與創作能夠直接深入中國優秀文化和藝術,在挖掘傳播內容、創新傳播方式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尤其在當前社交媒體與短視頻平臺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他們的音樂、繪畫、影視等作品更具直觀性和說服力,能夠使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更加生動有趣、易于接受。因此,通過對藝術類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引導他們主動、積極地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
有助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能力的藝術人才。本民族文化的根深蒂固、異域文化的洗禮給藝術類國際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藝術審美力帶來沖擊,國情教育可以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適應和融入多元文化環境,從而提升藝術創作的廣度和深度。
增強國際學生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關鍵環節。國情教育有助于培養藝術類國際學生對中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等方式,可以激發國際學生對高校和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促進中外友好關系的建立和發展。
提升高校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高校作為國際學生教育的重要陣地,其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和競爭力。通過國情教育,可以提升高校對國際學生的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增強學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從而吸引更多優秀國際學生來華留學,提升高校的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上海大學“‘美美與共’——中外學生藝術作品交流展”
藝術類國際學生國情教育策略
國情教育內容應當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代中國概況等方面。蘇加寧(2024)認為,國情教育“除介紹當代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以外,還應把握文明共存的時代趨勢,闡釋當代中國對于世界各領域的參與、貢獻”。對藝術類國際學生進行國情教育,須結合其專業特點與文化背景,通過藝術與國情教育的深度融合、實踐體驗與文化交流的多維互動來構建兼具文化包容性和價值導向的育人體系。
一是以藝術專業為切入點,融入中華文化內核。
在課程設計中將藝術創作與國情教育融合,例如將傳統書法、國畫、戲曲、服裝等蘊含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藝術形式嵌入藝術類課程,與當代藝術創作結合,引導學生通過作品表達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如開設“中國藝術史與當代實踐”課程,分析敦煌壁畫、故宮文物等文化遺產的現代詮釋,鼓勵國際學生創作具有文化對話價值的作品。
通過跨文化對比激發創新表達,如通過對比西方油畫與中國水墨畫兩種藝術流派背后的哲學差異,引導學生探討和認識文化背后的價值觀差異。同時,鼓勵國際學生用數字媒體、動畫等現代技術重新詮釋傳統文化,例如分析借鑒《黑神話:悟空》這類融合科技與經典IP作品的成功經驗,激發其對中華文化的正確認知。
二是搭建雙向文化交流平臺,強化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實踐。
以“非遺+藝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組織國際學生參與非遺傳承項目,如學習剪紙、陶藝、京劇臉譜繪制等,通過動手實踐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引導國際學生參與“中國故事”創作,將非遺元素融入現代藝術設計,增強文化認同;還可結合鄉村振興主題,安排國際學生深入鄉村參與手工藝振興項目,體驗傳統技藝與現代產業的結合。
科技創新賦能文化展示,積極探索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新模式,利用虛擬現實(VR)、3D投影等多元化、智能化技術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如在課堂實踐或參觀中增加互動環節,通過虛擬場景還原紅色歷史事件或利用AI技術模擬古代書法家的創作過程等,提升國際學生對中國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參與度和理解深度。
有效利用學校資源打造專業化聯合項目,搭建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國際學生與中外藝術家深度互動與合作的學習平臺。如支持學生以多種身份參與國際藝術節、國際巡回展覽等重要國際藝術活動,深化他們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舉辦中外藝術聯展,鼓勵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共同創作作品和參加展覽,主題可聚焦“一帶一路”文化交融、全球性議題(如環保、多元共生)等。
三是優化支持體系與評價機制,達到“潤物無聲”的培養效果。
提供心理與學術雙軌支持,為藝術類國際學生構建全面成長平臺,包括設立跨文化心理咨詢中心、配備專職輔導員,針對藝術類國際學生的創作壓力與文化沖突提供個性化疏導,不僅有利于國際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提高國際學生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手段;同時,推行“學術導師+文化導師”雙軌制,藝術專業教師負責傳授專業技能、指導創作實踐,確保學生在技藝層面達到高水平;而文化導師則由中文教師或文化學者擔任,他們負責解讀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并運用到藝術創作中去。
突破傳統考試評價機制,構建多元綜合成果評價體系,如建立“創作作品+文化闡釋報告+社會實踐記錄”的評價體系。在創作作品方面,鼓勵學生發揮創意,以短視頻、數字藝術展等新穎形式展示其對中國文化的獨特理解與創新詮釋,并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以此擴大文化影響力,增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理解;文化闡釋報告則要求學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內涵,闡述其創作靈感來源、文化元素運用及文化價值體現等,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社會實踐記錄則側重于評價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文化交流等。
總的來說,高校對來華藝術類國際學生的國情教育,須以藝術為媒介、文化為紐帶,通過“創作實踐-文化對話-價值內化”這一循序漸進且相互交織的路徑,促進他們從初步的文化認知逐步深化到深層的價值認同。在這一過程中,關鍵在于將國情教育融入教學與實踐,以開放性、互動性和創新性破除刻板印象,培養出既具備卓越藝術創造力,又擁有深厚文化共情力的“知華友華”傳播者,使他們不僅能夠創作出融合中西藝術精髓的作品,還能在國際舞臺上成為中國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友好使者,為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貢獻力量。(作者 吳澎宵系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講師。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