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西北大石山區的河池市,一片常常創造神奇的土地上,20世紀90年代曾上演了一場看似不可能的教育創業——在幾乎不具備職業教育發展條件的艱苦環境中,一群教育工作者敢想敢為,要在河池創辦一所高等職業大學。面對質疑,他們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用30年時間書寫了從“六無”困境到廣西“雙高”的逆襲篇章,走出了一條在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之路。2019 年,學校成為萬人規模學校;2019年入選廣西第一批“雙高”專業群建設單位,2023年入選廣西新一輪“雙高”建設單位,是除具有優質資源的南寧、柳州外唯一入選的地級市;2025年,學校在校生達15000多人,被稱為全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河池現象”。
如今,歷經三校合并、改革突圍、內涵提質的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打破一個個困局,闖過一道道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贊嘆的業績,成為廣西職業教育發展的奇跡和后發展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辦學的新標桿。
艱難建校:在“六無”困境中錨定初心
20世紀90年代中葉,全國上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浪潮奔涌,而河池因大量人才外流,本就突出的人才短缺問題更趨嚴峻。作為“有色金屬之鄉”“水電能源基地”,河池地方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渴求與人才儲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成為破解困局、推動區域突破的關鍵抓手。
1995年8月,河池地委、行署果斷決策:合并河池地區教育學院、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河池地區民族分校、廣西河池民族工業中等專業學校三所深耕河池教育與產業需求的院校,組建“河池民族職業大學”。

學校全景圖
創建之初,這所職業教育的“丑小鴨”并不被看好。在河池這個極度貧困、地域偏僻、人才奇缺、財政困難的地方辦高職,在許多人看來無異于異想天開,甚至有人預言學校開立之日就是關門之時。這些質疑在當時看來并不意外,因為這里確實缺乏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條件。
由于未能獲得上級部門的正式辦學資格,學校從籌建之初便深陷“六無”困境:無正式辦學資質,僅憑地方行署批文艱難起步;無專項經費支持,無法獲得自治區及國家的資金扶持;無專職高職教師,因沒有編制而難以招聘專業師資;無獨立招生資格,只能依托合并前三校的生源渠道“借船出海”;無充足實訓設備,選礦、機電等專業的學生不得不跑到企業車間“蹭場地”;無辦學規模與專業特色,在校生一度不足2000人。在河池這樣的地方辦學,注定是舉步維艱。
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面對困境,河池地委、行署以超凡的膽氣破局求生,創新構建了“舉全地區之力辦學”的機制。地委主要領導坐鎮指揮,統籌全局,迅速形成了“全域協同”的辦學格局。在資源籌措上,學校走出了一條“多渠道突圍”之路:政府劃撥校園擴建用地,河池化工集團、南方有色等企業各贊助50萬-100萬元,大金城水泥廠、天峨林朵林場則捐贈水泥、木材等物資;社會力量也傾力相助,南寧市委捐贈200萬元建設學生宿舍樓,全國政協委員楊春貴教授累計捐贈圖書16萬冊……在時任副專員楊森林兼任校長、教育局局長田景章任第一副校長、韋安成任常務副校長、覃炎包、盧中炎和朱新民任副校長的領導班子強力推動下,一所占地258畝、投資2000萬元、建起了第一教學樓、第一實訓樓、圖書館、一層學校食堂和專家樓,沿用教院、電大、工專原有的學生宿舍的新校園終于拔地而起,邁出了最為關鍵的一步。為了解決“無戶口”、無招生指標的難題,學校在地委行署的支持下,依托三校原有招生資質維持生源,實現了平穩過渡;同時,積極與區內外高校聯合辦學,進一步拓展了生源渠道。

機電工程學院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管理中心
在資源籌措與辦學探索中,學校走出“多渠道突圍”之路。艱難處境下,初代“廣現人”展現出極強的韌性:建校初期,選礦專業的實訓課常在露天場地進行,教師帶領學生利用廢舊零件制作教學模型,甚至在碎石堆中搭建起簡易實習工廠。從建校之日起,解決辦學資質問題就是學校領導班子的首要任務。在當時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全體教職工歷經8年艱苦奮戰,終于在2003年獲教育部備案,正式定名“河池職業學院”。至此,學校終結了長達8年的“籌建”狀態,擁有了獨立招生資格,發展從此走上正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2007年,學校迎來又一個關鍵節點——接受人才培養水平評估。為了確保順利通過,學校在負債近千萬元的艱難情況下,依然全力以赴,最終成功通過國家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正是這段在夾縫中艱難探索、謀生存求發展的歷程,進一步淬煉了教職工隊伍自強不息的品格,為后來的破局重生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石。獲得辦學資質后,學校發展步入良性軌道,人氣越來越旺。到了2008年,在校學生規模已達到5000多人,校園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喜人景象。
破局重生:以改革創新激活發展動能
然而,事物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2009年,受本科擴招及自身辦學條件、吸引力不足等多重因素影響,剛剛步入正軌的學校再度遭遇“嚴冬”,連續三年招生大滑坡,在校生規模從好不容易實現的近5000人,又銳減至2000多人。到2011年,學校已瀕臨“倒閉”邊緣,未來一片黯淡。校內人心惶惶,大量優秀教師和中層骨干紛紛另謀出路。

現代工業機器人工匠學院在越南立訊精密(云中)有限公司揭牌
這所學校還能救活嗎?在當時,幾乎無人看到希望。如何殺出一條血路,成為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巨大考驗。2012年3月,河池市委果斷決策,任命時任市委副秘書長的韋偉松同志為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臨危受命的韋偉松,上任后便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在全面深入調研后,就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提出了“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發展,四年大提升,五年創品牌”的奮斗目標。他確立了“辦人民滿意的職業學校”的辦學宗旨,并在全校范圍內掀起解放思想大討論,迅速統一了思想。在此基礎上,學校明確了“以生為本、育人為先、質量第一、從嚴治校”的治校理念,凝練出“厚德強技、修行致遠”的校訓和“讓每一位學生都走得更遠”的辦學理念,并正式確立了“自強不息、開放包容、敬業奉獻、勇爭一流”的精神。這一系列核心文化的重塑,為這所瀕臨絕境的學校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智能冶金學院虛擬現實體驗中心
“我們始終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導向,立足民族地區實際,通過改革創新打破發展桎梏,增強全校教職員工的自信自強信念。”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韋偉松表示,學校帶領教職工勇于擔當、銳意改革,實施“破招生、強基礎、強專業、強育人、強隊伍、強文化、強信息化、強質量、強產教融合、強民族團結”十大措施,精準打破民族地區職業院校發展桎梏。學校不等不靠,多渠道籌措資金改善辦學條件。2012年以來,累計投入7.5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綜合大樓、實訓樓等,新增建筑面積 20 多萬平方米;解決人才住房,增加1141個編制破解師資瓶頸,規劃1600畝建設新校區。推動傳統專業冶金專業提速發展,也實現新辦專業機器人技術彎道超車,把冶金專業辦成了全國第四名的專業,獲多項國家級技能大賽獎項;機器人、學前教育、無人機等專業建成全區全國一流,在各類競賽中屢創佳績。人工智能專業現在也全面啟動,已經全面推動三年建設,在全區率先舉行全市人工智能大賽。 多年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在教師學歷層次低、能力低、人才引進困難的情況下,以“業務賦能+學歷提升”雙輪驅動強師資,投入 3000 萬元培訓教師,開展覆蓋全體教職工的AI技術普及教育,“雙師型” 教師占比超 70%,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獲多項區級以上獎勵。學校深度嫁接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資源安排一名領導到學校擔任副書記,還引進全國職業教育領域著名專家、全國思政專家到校通過專題講座、聯合教研、項目指導等形式,深度參與學校發展建設。學校構建“文化浸潤+實踐育人”雙軌體系,將文化建設與“雙高”發展、立德樹人深度融合,形成兼具辨識度與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山歌文化入選廣西高校校園文化 “一校一品” 和教育部思政教育典型案例,獲評 “廣西清廉學校建設示范校”。

“劉三姐”歌謠比賽
學校黨委充分認識到沒有數字化就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從2012年開始,學校扎實、全面地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學校的數字化實現用最少的錢取得最好的效果,成為全區第一批數字化標桿校,成為全國數字化校園實驗學校。還投入了7000萬元,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現在實現了第四期信息化建設,教育部在我們這里召開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現場會,得到了高度的評價,現在已有60多所學校到學校參觀學習。河池市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地區,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意義重大。學校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思想,長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重點工作推進,累計投入超 2000 萬元,構建 “一核兩驅五育并舉六位一體” 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通過勞動教育、文化傳承等路徑,全面促進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實現各民族師生團結和睦、平等相待。
雙輪驅動:專業建設與技能提升打造人才培養新高地
作為一所與地方產業血脈相連的職業院校,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立校之本。學校圍繞“傳統專業提速、新興專業超車”的育人思路,在專業建設上實現“雙線突破”。針對河池“有色金屬之鄉”的產業定位,學校聚焦冶金技術專業,通過加強師資、深化信息化改革、推進產教融合,與區內外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投入重金升級實訓設備,將其打造為全國排名前五的優勢專業。同時,學校瞄準智能制造、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連續6年獲廣西高職學生技能大賽一等獎并斬獲全國一等獎,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招生當年便與本科院校同臺競技斬獲多項一等獎,迅速成為區域特色專業。

信息工程學院無人機技術應用工程實訓基地
為夯實人才根基,學校構建“業務賦能+學歷提升”雙輪驅動體系,聯合華為、科大訊飛等企業開展AI技術普及教育,提升教師數字素養。近三年投入3000萬元開展專項培訓,并出臺管理辦法支持教師攻讀碩博學位,高學歷教師占比實現翻倍,為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產教融合:以精準技能支持賦能區域發展
學校始終將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置于發展的戰略核心,扎實推動各專業與本地企業及廣西重點產業關聯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通過構建教師下企業實踐機制,實施全流程嚴格管理,全面推進課程改革與專業建設,實現專業與產業、課程與崗位的精準對接。目前,學校已與廣西華錫集團、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中偉集團等區內500強企業,以及華為、科大訊飛、中國移動等區外知名企業建立深度合作,累計訂單培養學生超600名,共建6個示范性產業學院;開展橫向課題58項,技術成果轉化36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1.53億元。建成廣西唯一的有色金屬產業學院和冶金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年培訓企業員工超5000人次,成為服務區域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智能冶金學院數字孿生模擬煉鐵中心
在技術服務合作上,學校主動對接企業技術需求,近五年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項目200余項,其中為廣西南國銅業解決“銅冶煉廢渣回收利用”技術難題,為南丹南方有色優化“高爐冶煉溫度控制”工藝,還打造了一條有色金屬產品智能倉儲物流生產鏈,累計創效千萬元。學校獲國家專利146項、軟件著作權229項,其中“一種濕法冶金廢水處理裝置”專利被3家企業采用,年減少廢水排放10萬噸。實現“辦學服務產業、產業反哺辦學”的良性循環。2023年,學校牽頭成立廣西冶金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暨河池市有色金屬產教聯合體,校企合作邁向更高層次,為區域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社會服務:以技能培訓助力脫貧攻堅
學校始終將助力地方發展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主動將辦學實踐融入企業轉型升級、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時代需求。三十年來,8.5萬貧困家庭孩子來到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接受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實現了穩定就業,成就全家脫貧,解決20多萬人的脫貧脫困。近五年來,學校每年為國家輸送技術技能型畢業生近50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生800多人,就業率在95%以上,憑著自己的一技之長,服務在區內外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實現月收入4000一8000元。學校在快速發展中,夯實助推脫貧攻堅發揮的作用更大、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更強,成為民族地區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民族文化進校園項目:儂阿喆

2025年3月28日,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承辦2025年“廣西三月三·河池嘉年華”文化旅游品牌河池市職業教育集團分會場活動
近十年來,學校面向社會全面開放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超60萬人次,培訓金額達1.11億元。自2014年起,學校更是把培訓班辦進庫區,10年累計培訓移民1.2萬人,涵蓋低壓電工、叉車司機等8個工種,通過“線上理論打卡+線下實操集訓”模式,實現考證通過率超90%,推薦就地就近就業率達85%,人均月增收2500元,真正做到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穩崗一戶、帶動一片”。2018年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被評為“廣西民族團結示范單位”、榮獲“河池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校地協同:以產業振興服務鄉村振興
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學校堅持“立足地方、服務社會”的辦學導向,打造了多層次、立體化的社會服務網絡。面對企業技術升級需求,學校通過“一企一策”定制化培訓模式,為國內外23家冶金企業量身打造培訓方案,三年來培訓員工7225人,合同金額2512萬元,其培訓案例入選教育部“全國職業學校職業技能培訓典型案例”。

2024年9月,學校承辦中西部職業院校數字校園推進研討會
2020年,學校成立河池粽子產業學院;2023年,校地共建“鄉村振興學院”,通過“田間課堂”“車間教室”,以直播電商、食品加工、無人機植保三大模塊直插縣域產業鏈,累計培訓農戶5萬人次,成功孵化“壽源粽”品牌,兩年網銷800萬只,銷售額破2000萬元,帶動縣域物流、包裝、養殖新增崗位1200個,拉動當地生豬養殖、糯米、板栗和粽子葉種植等鄉村產業鏈發展,讓農民兄弟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勞動致富,真正實現了農民增收、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良好社會效益。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高職院校的初心與力量,學校獲評“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河池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砥礪前行:向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更高目標邁進
根據發展需要,學校正陸續投入23億元,在距河池西高鐵站1.5公里處選址建設新校區,占地1600畝。屆時,辦學特色和優勢更加突出,基本建成一所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辦學有特色、國際可交流的后發展民族地區高水平高職學校,引領欠發達后發展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5年雙選會現場
從艱難建校到職教高地,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靠的是“唯有自身過硬,方能破局突圍”的信念。學校正推進1600畝新校區建設,朝著“廣西一流、國內知名、特色鮮明”的職業本科目標邁進。未來,學校將繼續以“篳路藍縷、破繭成蝶”之姿,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為職業教育發展注入更多“廣現力量”,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續寫職業教育華彩新章。(通訊員 韋益 莫青青 曾嚴 潘尚河)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