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尖缺’人才總量不足極易制約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而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部分海外優秀人才來華工作受到限制,給我國的引智工作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3月4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我國缺乏足夠多具有引領性和前沿性的世界級研究與產業平臺,在全球范圍率先實現原創性理論突破和先進性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能力不夠。他呼吁,盡快梳理關鍵技術和瓶頸問題,進行領域選擇性系統布局,從國家層面推進實體化海外聯合研究中心建設,助力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隨著科技創新日益國際化,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強弱除了依賴自身人才、技術、資源等要素,更取決于能否有效綜合利用國際先進研發資源,形成比較優勢,融入世界創新體系并行發展。而在建立實體化海外研發中心方面,我國起步較晚,2017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牛津研究所在牛津大學校園成立,通過該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創新合作機制,形成了凝聚頂尖生物醫學人才和團隊的“試驗田”,取得了不少成果,這一合作模式受到了中英雙方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英國倫敦牛津劍橋、美國波士頓紐約及西部灣區等全球創新高端活躍區域名校云集,也是世界范圍人才積聚高地。”曹雪濤說,如果與世界頂級研究機構、大學、企業合作,有選擇性地設立區域性實體化“中外聯合研究中心”,在不改變海外人才既有科研條件、生活環境前提下,可迅速實現國際化人才匯聚和為我所用。同時,借助“中外聯合研究中心”網絡體系,通過與國外高科技研發體系互動,借力國際創新資源,將國際最新研發成果和技術融入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助力我國全球競爭力的提升。
在推動中外聯合研究中心布局建設時,曹雪濤委員建議采取國家主導、社會資源參與的建設模式,在主管部門統籌下,保障研發經費持續支持;在具體研究中心建設上,堅持問題導向,面向引領性核心關鍵技術和前沿性原創性理論體系,重點關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推進項目、人才、基地三位一體緊密結合,分批布局,穩妥推進,埋好種子,為“二次戰略性布局和延伸性發展”奠定基礎。
“海外實體化中外聯合研究中心建設,不僅可凝聚海外人才,提升國際影響,整體提升我國研發競爭力,”曹雪濤說,“研究中心還將營造出有利于我國持續性發展的國際科研大環境,培養更多對中國友好的下一代國際人才。”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