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發言指出,應從國家層面凝練出面向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所需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重塑國家基礎科學體系,筑牢“地基工程”,建立基礎研究“國家隊”。
在這份題為《筑牢“科學地基”突破“卡脖子”瓶頸》的發言中,饒子和指出,當前,我國科技實力大幅躍升,但由于較長一段時間內,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產業發展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仍依賴進口。“卡脖子”問題已成國家“痛點”的當下,盡快補上基礎研究的短板成為當務之急。
饒子和建議,要像制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那樣,制定國家基礎科學戰略規劃。
“糧食儲備與基礎科學儲備,都屬于人們填飽了肚子就容易忽視、但出現問題就追悔莫及的關系國家戰略安全的領域。基礎研究最需‘十年磨一劍’的定力。美國用三四十年支持引力波項目;日本也曾被視為在基礎研究上‘搭便車’的國家,卻在近18年孕育了18個諾貝爾獎,這與重基礎研究關系很大。”他指出。
饒子和看到,當前,我國基礎研究支持體系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比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基礎和應用合并管理,基礎類項目偏少,且以點狀設置為主,缺乏頂層設計,成果是隨機的,火花是零散的。”饒子和直言,“再如,每個單位都列出了自認為的‘卡脖子’問題,難免偏頗,出現‘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情況,一些共性問題也存在交叉。”
對此,他建議由科技部牽頭,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相關部委參加,組建基礎研究戰略專家咨詢委員會,提出未來10年-20年基礎研究的總體規劃建議。“要集中力量,確保優勢學科的領先地位,建立基礎研究‘國家隊’。”
同時,饒子和表示,應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占R&D經費的比例。
世界主要創新型國家這一比例多為15%-20%,美國約為18%。而我國的這一比例十幾年都徘徊在5%左右,2018年也只有5.6%。
饒子和建議:“作為加強基礎研究的實際行動和具體指標,應結合國情,今年將這一比例提高至10%。”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