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日央廣網報道,某機構自稱“獵頭”公司接觸求職者,以“北京大數據基地”“北京市人才孵化實訓基地”名義開展業務,以“高薪內推”“免費培訓”說服求職者交費,辦理分期貸款,還指導“學員”偽造簡歷和社保記錄……有求職者交了近兩萬元后覺得“不靠譜”,要求退費時被拒。
近年來,隨著人們防詐反詐意識的增強,求職者對常見的招聘套路有了一定了解。但騙術也在不斷“升級”,有時難免令人防不勝防。譬如上述報道中的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簡單的一個環節的騙術,而是環環相扣的“嵌套”式騙術。
歸根結底,所有騙術都是為了一個“錢”字。前期的種種鋪墊和誘餌,都是為了最后誘導求職者交費。為達目的,一些機構不惜冒著觸犯法律的風險“指導”求職者偽造社保記錄等。而求職者之所以會上鉤,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受到“高薪”誘惑,在所謂“豐厚回報”的蠱惑下,砸錢入坑,受騙上當。
面對類似的“高薪招聘”陷阱,廣大求職者要擦亮眼睛,從正規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獲取招聘信息,對來源不明、底細不清,特別是“主動送上門”的招聘信息更要仔細甄別。應該認識到,“天上不會掉餡餅”,所謂“免費”往往是為后面更大額度的誘導收費做鋪墊。
有關部門則應加大宣傳力度,及時更新新型招聘“套路”及相關案例,為求職者提供防騙參考,同時暢通舉報渠道,積極協助受害者維權。要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加強排查和日常監管,嚴懲違法違規的機構和個人。此外,相關機構是如何獲得求職者的個人信息的?這個問題也有必要深挖細究。
相信隨著監管之網越織越密、求職者防騙能力的提高,偽裝再好的騙術也會越來越沒有市場。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