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辦,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腦機接口等未來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密集亮相,引發熱議。未來產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方向,有望成為“明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或“后天”的支柱產業。超前謀劃發展未來產業,成為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對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要求,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開辟產業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這為“十五五”時期乃至更長遠階段的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我國未來產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高校、科研院所與科技型企業往往組建創新聯合體,持續推動場景開放創新,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產業化,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多層次產業生態逐步形成,標桿案例持續涌現。如在量子科技領域,合肥聚集了全國近1/3的量子科技型企業,“量子大道”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龍頭企業,涵蓋量子計算、通信和測量三大領域,形成了全國最密集的量子產業生態圈。
從國際情況看,主要發達國家都將未來產業視為未來競爭的關鍵,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美國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及半導體等核心領域,持續實施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加大企業創新資金投入。德國制定實施《國家工業戰略2030》,強化工業軟件、半導體設備等關鍵領域保護,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相較之下,我國布局發展未來產業有三方面獨特優勢:一是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為新技術、新業態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快速迭代的機會;二是具備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利于未來技術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落地和產業鏈協同;三是能夠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資源進行前沿技術攻關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我國未來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器、先進控制系統等高端設備仍依賴進口。數據基礎建設仍然不足,相關企業整體數智化水平參差不齊,廣大中小微企業仍然依賴傳統的生產模式,提升智能化水平仍然任重道遠。數據流通和協同效率較低,信息孤島現象嚴重,數智化生態系統建設亟待加強。智能制造工程師、數據分析師、工業軟件開發人員等專業人才相對缺乏。因此,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關鍵是要堅持以數智化技術創新為核心,以高素質數智化人才為支撐,加快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補齊數智化基礎設施短板,打造未來產業全鏈條智能化生態,全面推動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前沿,強化重點領域的系統性布局與資源支撐。推動未來產業發展,頂層設計、系統謀劃至關重要。積極瞄準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重點領域方向,建立跨部門資源協調機制,在研發資金上向國家實驗室、創新聯合體傾斜,在人才引育上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平臺,在基礎設施上優先布局量子通信骨干網、氫能儲運樞紐等,強化各類資源統籌支撐,確保資源精準投放到關鍵技術突破與產業化初期環節。
場景牽引,積極探索多元路徑并樹立標桿。未來產業是新生事物,在推動技術創新的同時,必須聚焦民生需要與產業痛點,同步探索多元技術路線、典型應用場景、可行商業模式、市場監管規則等與未來產業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加快建立“技術研發+場景運營”一體化商業模式,推動“具身智能”優先應用于工業巡檢、養老陪護等具身服務中,同步跟進完善監管規則,針對腦機接口制定數據安全與倫理規范,為第六代移動通信預留頻譜資源管理空間,降低全行業試錯成本。
創新機制,構建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充分考慮不同階段產業發展需要,健全適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管理辦法,建立投入增長和風險分擔機制,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發展。例如,產業萌芽期側重風險兜底,成長期要強化市場培育,成熟期則應完善合規管理。搭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技術認證、市場對接服務,為獨角獸企業開辟上市融資“綠色通道”,讓創新主體成為產業發展核心力量。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