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合肥,量子實驗室里成功實現了算力的指數級突破;在廣東深圳,廠房里的人形機器人能夠完成柔性抓取等復雜作業;在浙江寧波,氫燃料電池客車續航突破600公里……當前,未來產業多點開花,正從實驗室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十四五”以來,我國在未來產業前沿領域加快科技布局,通過規劃引導、基金賦能等產業培育舉措,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信息、氫能儲能等一批未來產業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探索多元技術路線、典型應用場景、可行商業模式、市場監管規則,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我國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指明了方向、擘畫了藍圖。
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經濟增長的最活躍力量,有望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它通過構建顛覆性技術創新生態、場景化需求創造機制與協同發展網絡,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當前,我國大力發展人工智能、類腦智能、量子科技、原子級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氫能等未來產業,是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
近年來,《未來產業科技園試點及培育名單》《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的發布,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時,各地也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布局未來產業。據統計,2024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8%,而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領域的階段性突破,正印證著未來產業的增長潛力。我國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具身智能等領域飛速發展。例如,“天工”機器人實現了基于視覺的感知行走,實現了無磕碰、不踩棱等技術突破,同時具備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即使在大外力沖擊下仍可保持平衡。在腦機接口領域,政策的持續發力也為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提供了保障。相關政策設計為產業明確了發展路徑,是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的生動體現。
未來產業的培育不是單點突破的“獨角戲”,需要多要素聯動、多區域協同、多動力支撐,以差異化布局優化空間格局,構建起上下貫通、左右協同、內外聯動的未來產業生態,讓前沿領域從“單點閃光”變為“全域燎原”,釋放出源源不斷的發展勢能。例如,長三角地區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加速布局未來產業,推動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滬蘇浙皖相繼出臺指導意見、行動方案,支持三省一市依托各自資源稟賦,差異化發展特色領域,并通過跨區域協作形成合力。粵港澳大灣區則加速培育生物醫藥產業高地,實現從新藥研發、生產到臨床應用的生物醫藥產業閉環加速運轉,構建起有創新、有活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格局,并不斷會聚高層次、多元化的人才,打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一方熱土。
未來,更應牢牢抓住“新技術突破”與“場景化落地”這兩個核心引擎,通過雙輪深度協同,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打開產業升級的全新空間,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引擎。一方面,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新型研發機構,推動關鍵技術的點狀突破逐步轉化為實際產品;另一方面,鼓勵科技領軍企業加強前沿技術探索,創新成果轉化機制,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進一步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培育未來產業,其現實意義不局限于實現技術迭代、成果突破,更在于優化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催生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為此,要堅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把發展新質生產力貫穿于未來產業培育的全鏈條、全周期,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未來產業新動能。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