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來到清華讀博,在“地球系統科學”領域找到方向的她,先后在《自然-地球科學》《自然》期刊,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連發兩篇高水平學術論文。
2021年海外交流歸來,她立志“將自己所學所長應用到國家的緊迫需求中!”憑借系列科研創新成果被評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同時入選中國區《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獲達摩院青橙獎。

勇攀高峰,卓有成效。學成歸國,丹心不改。她就是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2013級博士校友、副教授——同丹。
讓我們一起走近“歸國清華人”系列報道,共同感受海外學成歸來的清華人心系家國、追求卓越的赤子情懷。
收集10萬數據,完成1個目標

2013年來到清華讀博,剛加入課題組的同丹對科研工作有著極大的熱情,但是對于整個環境領域的研究還沒建立起系統的概念,導師賀克斌院士和張強教授及時的鼓勵,讓她穩住了陣腳。
一次次組會討論中,同丹對能源與環境問題的興趣愈發濃烈,她逐漸明確了目標首先就是要“在全球尺度收集設備級別的基礎數據”。
這項龐大的工作之前并無先例,在沒有大數據基礎更沒有數據建模經驗的情況下,“今天驚喜的新發現明天就可能被推翻”,然而同丹從不氣餒,她以推倒重來的勇氣推動著研究持續深入。
在科學探究的實踐過程中,同丹深深意識到歐美國家在氣候變化研究中比我國領先一步,幾乎壟斷了行業領域的話語權。
面對這一現狀,同丹希望能夠用自主的數據和模型為提升我國的氣候變化治理領導力,做一些切實的工作。“這是一件很長遠又很艱難的事情,但導師總跟我們講在清華我們都不敢去想的話,還有誰會去想去做呢?”
近乎4年的時間里,同丹在全球尺度上收集了約10萬家各類電廠設備級別的基礎排放數據,這種尺度的數據收集與開發對科研和決策意義重大。
基于數據的研究,也為她帶來了真正的驚喜。同丹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先后在《自然-地球科學》《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國際貿易對全球和區域大氣環境和氣候強迫具有重要影響。這對于厘清經濟-貿易-排放-污染-氣候環境的關系,制訂有效的全球環境政策和協同減排方案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以硬核的成績,讓世界聽見了來自中國的環保“好聲音”。
留學歸來,她的初衷是服務祖國迫切需求

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之一。為更好服務國家需求,掌握國際研究趨勢與進展,2018年,同丹前往美國在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
獨自在外的日子里,她參加了許多地學領域的核心會議與專業領域的頂尖學者近距離接觸。同丹很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機會,她克服內心的恐懼,積極與專家學者們進行交流。“不管是口頭還是墻報,都是一次很難得的展示機會,因為展示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被同領域的專家或知名學者看到,他們與你交流時可以提供很多寶貴的意見。”
研究的旅途注定不會一帆風順,然而任何困難都不會阻止同丹在學術領域發光發熱。博士后出站后,同丹一刻不停地踏上了回國的航程。因為對她而言,“將自己所學所長應用到國家的緊迫需求中是我回國的初衷,更是我一定會回國的原因!”
時間見證努力,付出終有回報。以多學科交叉模型體系構建和大數據融合基礎數據庫建設等創新方法為手段,同丹在“社會經濟活動與大氣污染復雜非線性響應建模”、“基于大數據的全球重點行業排放核算方法體系”、“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協同治理路徑探究”三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回國后的第二年,31歲的同丹由于構建了能源-經濟-排放-協同治理間的交叉耦合模型,為減污降碳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石。
“任何人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環境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以人為本。”同丹認為,“霧霾之所以能被大眾關注,是因為它帶來的污染能直觀地反映到能見度上,這也和大眾的幸福感、個人健康緊密相關。”在和團隊開展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她始終將研究方向與公眾健康緊密結合。
在研究中,同丹和團隊會量化某項措施對于公眾健康的影響,從而對政策制定起到更直接的指導作用。
在公眾不熟悉的領域里,同丹和團隊也在默默踐行著環境科研人的使命,例如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都會對人類健康產生深遠影響,而造成這兩者問題的排放來源相似。健全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機制是實現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支撐保障。同丹和團隊將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研究統籌考慮、統一謀劃始終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以人為本的研究理念。
“我覺得這個是有價值的。近年來實施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讓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人民的幸福感和公眾健康得到了顯著提升。大家會認為,相關政策確實發揮了作用,我們環境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也確實有價值。”
作為“共創美好世界”的踐行者,同丹相信“任何人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她希望“大家都可以堅定自己,堅守自己最初的理想和道路,去創造更多屬于自己的故事!”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