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有這樣一位中國科學家,他第一個發現EB病毒是鼻咽癌元兇,讓早期診斷率從30%躍升至90%;他也是中國艾滋病研究的開拓者,分離出第一株中國HIV毒株。從廣西鄉村的普查現場,到簡陋實驗室里的病毒分離,他的一生都在與最危險的病毒較量。92歲臨終前,他惦念的仍是“再去癌癥高發區搞病因學研究”。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一位用一生為國人筑起病毒防線的“獵毒人”。

廣西鄉村的普查
1977年的廣西鄉村,一場特殊的普查正在艱難推進。
曾毅帶著他剛發明的免疫酶檢測法,要為一村又一村民眾做鼻咽癌篩查。只需從耳垂或手指取幾滴血,就能判斷患癌風險。這在今天看來是惠民好事,當時卻被視為“催命符”。
“當時有一家人,男主人因肝癌剛剛故去,他妻子一開始拒絕接受檢查,說萬一我查出來鼻咽癌,那我們一家子都完了?!痹慊貞浀?。他耐心解釋:“恰恰相反,查出來是早期就容易治療了,正是為了救你一家。”
這樣的場景,在當時的廣西農村并不罕見。當地人視鼻咽癌為“不治之癥”,甚至有家庭把患者送到山里搭帳篷隔離,直到死亡。
面對重重阻力,曾毅沒有退縮。他深知這項工作的意義——鼻咽癌在我國南方高發,早期難以發現,晚期難以治療。而他所創的免疫酶法,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即可檢查EB病毒,成本只有國外方法的零頭。

1984年,鼻咽癌協作研究第二次會議(曾毅前排左5)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截至2005年,在曾毅等人的推動下,廣西共普查了467957人,查出188例鼻咽癌病人,早期病人占87.2%,使早期診斷率從原來的20%~30%提高到85%以上。無數生命因此得救。
EB病毒發現者之一、英國病毒學家Epstein在其專著中評價:曾毅的“這些卓越的新進展,是應用病毒血清學方法進行普查診斷人類癌癥的第一個例子”。
在簡陋實驗室里分離“第一株”
1981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第一次報道了一種“可能是細胞免疫功能紊亂”的疾病。1982年,這種新發現的疾病被正式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當時中國剛對外開放,“傳染病是沒有國界的”。曾毅意識到這種傳染病隨著交流增有在我國有傳播的潛在危險。因此他開始做積極的知識儲備與技術追蹤。
1983 年起,曾毅從法國、德國和日本引進了相關材料,不久后制備出了艾滋病病毒診斷試劑,建立了血清學檢測方法(免疫酶與熒光檢測法)。1984年,他在國內開展艾滋病血清學檢測。做了近千份的血清學檢測,但并未發現陽性患者。但他沒有放松警惕:“中國普通人群確實沒有感染,但是高危人群有沒有感染?有沒有用過美國血液的?”
當時國外已經有報告,發現血友病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在接受輸血或者血液制品后發生了艾滋病,為了切斷這種隱形可能的傳染源,于是曾毅就開始查詢美國及歐洲的血液制品是否有進口到國內的。
經過深入調查,他發現美國公司于1982年將一批血液制品第8因子贈送給我國某醫院,1983-1985年間輸給了血友病患者。曾毅通過調查和追蹤,在19位使用美國公司第8因子的患者中,發現同一個批號制劑注射的4位血友病病人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好在沒有傳染開。這表明1982年艾滋病病毒就隨著被污染的第Ⅷ因子來到了中國,1983年就感染了中國公民,這也是中國本土首批被感染的公民。
1987年7月,一名美國記者在昆明發病住院,臨床疑為艾滋病,在云南省衛生廳的協助下,曾毅實驗室前去采血,結果診斷為艾滋病病毒陽性,隨即進行病毒分離工作。

1998年,曾毅(左)在預防艾滋病展覽現場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這本應在P3實驗室中進行,但當時國內沒有這樣的條件。曾毅就在北京一間簡陋實驗室內,在普通的接種柜里,戴上手套開始分離。
他成功分離出我國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毒株,確認早期我國艾滋病病毒屬于B型。隨后,他迅速研制出快速診斷試劑,使我國在早期就擁有了自己的診斷工具。
建設國內高校首個P3實驗室
2000年冬天,曾毅受邀出任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院長。他當時就提出:“新學院要將病毒性疾病作為重點發展方向,要瞄準國際一流。要立足于解決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span>
他力排眾議建設P3實驗室——當時國內高校首個。就在實驗室建成的第二年,非典暴發。這個實驗室立即成為抗疫科研的主陣地,完成了多項國家和北京市下達的緊急任務。
“培養學生不能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要從世界觀上進行深刻地教育和培養?!彼€指導學生社團發起“紅絲帶”志愿者活動,在大學生中開展防艾教育。

曾毅(中)在實驗室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2012年,曾毅獲得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人類病毒研究所“公共衛生終身成就獎”,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科學家。這個獎項是頒發給堅持不懈、積極熱情地為公共衛生事業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個人。該所所長Gallo說:“曾毅教授將基礎研究成功地應用于臨床,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我們都非常尊敬他?!?/span>
2020年7月13日,曾毅病逝。直到生命最后時刻,他惦念的仍是“等身體好轉,帶隊再去癌癥高發區搞病因學現場研究”。他用一生踐行著這份誓言:“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職責。我研究病毒,越嚴重、越危險的,越要好好研究?!?/span>
*
科學家說:
曾毅說:“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職責。我研究病毒,越嚴重、越危險的,越要好好研究?!?/span>
接近90歲高齡時,曾毅依舊馬不停蹄地忙碌著。當別人問他,有什么養生的秘訣?他幽默地回答:“可能經常在辦公室和各個實驗室之間走來走去,起到了一定鍛煉作用,而樂觀才是保持旺盛工作精力的最大秘訣?!?/span>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