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涵璐在工作中。

府涵璐創新設計出“可穿戴的蘇繡”系列,將蘇繡與首飾相結合。圖為蘇繡戒指。
本文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他們是繡針引彩線的指尖舞者、是化草繩為藝術品的手藝人……如今,許多有過留學經歷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破圈”突圍。他們既深諳傳統技藝精髓,又掌握現代傳播法則,通過跨界融合、科技賦能、商業創新等手段,讓古老非遺技藝突破地域和代際限制,在文化自信與創新表達之間尋找平衡點,更鮮活地躍動于國際舞臺。
在江蘇蘇州古鎮的青石板巷深處,蘇州市歐美同學會理事府涵璐的童年浸潤在絲線的光澤與繡繃的經緯中。
作為蘇繡世家的第四代傳人,她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將千年非遺技藝帶出繡坊,從古鎮繡娘的青蔥歲月,到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學術探索,再到創立品牌,她的故事如同一幅雙面繡:一面是千年技藝的堅守,一面是創新傳播的鋒芒。
回憶童年時,府涵璐的腦海里總能浮現出這樣的畫面:窗邊的繃架上,太媼婆、媼婆、姆媽頭也不抬地穿針引線。暑假里,大人們無暇管她,給她一個小繃架做玩伴,她便學著母親的樣子游針走線。她的母親府向紅是蘇繡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曾參與2014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參會領導人所穿“新中裝”的繡制。
自小接觸蘇繡的府涵璐不甘心困于這繡繃的方寸間,2015年,她前往萊斯特大學攻讀媒體與廣告專業碩士。
在海外期間,府涵璐常常旅行,當地對傳統與工藝的尊重給了她很大啟發。“我希望能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這也是我想要留學回國后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動力。”府涵璐說。歸國后的府涵璐在一所中外合辦的高校教書,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為留學生上了一堂英文版蘇繡文化課,從蘇繡講起,將蘇州歷史文化融入其中,備受學生喜愛。于是她在學校內成立了非遺教研機構——蘇繡傳習所,并開發了成體系的中英雙語課程。
漸漸地,府涵璐對文化傳承有了新的思考,“文化傳承不僅要有‘授藝人’播種,更需要‘手藝人’堅守”。她思索著如何守護好這門老手藝,并將之傳承發揚。
2016年,府涵璐創立了蘇繡品牌——向紅繡府。在她和繡娘們的努力下,向紅繡府的刺繡華服作品多次登上巴黎時裝周、北京國際時裝周等國際時尚舞臺,并在多地進行蘇繡文化傳播和交流。
事業步入正軌后,她又萌生了新想法:“如何乘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東風,打破傳統手工藝發展瓶頸,實現從個人致富向共同富裕轉變,促進蘇繡工藝高質量發展?”幾經波折,她尋到了一條適合繡娘們的創新之路,在蘇州市吳中區發起成立了一家民間工藝類專業合作社——遇澗鄉土工藝專業合作社,讓繡娘從產業線上的工人轉變成這份事業的主人,打磨“文創+鄉創+智創”蘇繡新模式,帶領繡娘共同致富。她還推出了“輕繡森林”項目,發揮蘇繡非遺和園藝的雙重資源優勢,使其成為全市首個以蘇繡為主題的共享農莊。2023年,府涵璐榮獲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稱號。
最近,府涵璐創新設計了“可穿戴的蘇繡”系列,將蘇繡與項鏈、胸針等首飾進行結合,讓蘇繡走進現代生活,開辟新用途。
方寸之大的繡面上,將多種顏色的絲線與不同針法巧妙結合,靈活運用。繡面如同寶石一般圓潤,更好地呈現出真絲蘇繡的天然光澤,也更符合年輕人的喜好。此外,結合運河文化中鎮水獸元素,府涵璐還創作出了蘇繡版“如意吉祥”“扭轉乾坤”“福星高照”等多款靈獸形象,并以鎮水獸為原型,設計出電腦包、耳機包、筆記本等實用產品。
國內市場成功“試水”后,府涵璐也在積極推動蘇繡文化“出海”。近年來,她三次參加中法文化論壇,赴法國里昂、尼斯等多個城市展示交流。2019年,府涵璐作為策展人,在蘇州和尼斯成功舉辦了“當大運河遇上塞納河”蘇作工藝展,集合了包括蘇繡在內的10個非遺項目,廣受好評。在府涵璐看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能讓外國友人領略到蘇繡的古典韻味,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中國匠人也可以借鑒品牌化的運營模式,實現蘇繡在現代的創造性發展。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