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真在草編手工坊中教授草編技藝。

陳真推出的草編產品。
本文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他們是繡針引彩線的指尖舞者、是化草繩為藝術品的手藝人……如今,許多有過留學經歷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正“破圈”突圍。他們既深諳傳統技藝精髓,又掌握現代傳播法則,通過跨界融合、科技賦能、商業創新等手段,讓古老非遺技藝突破地域和代際限制,在文化自信與創新表達之間尋找平衡點,更鮮活地躍動于國際舞臺。
浙江省溫嶺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凱佩詩雅織造(浙江)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真是溫嶺草編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986年,陳真的父母創辦了草編手工作坊,陳真可以說是在草帽、草籃堆里長大的。耳濡目染,讓他從小就被草編“拴”住了心。
2017年,陳真到英國留學,主修國際商務專業。出于對草編的興趣,他還選修了相關的纖維藝術專業。在老師的幫助下,陳真試著從歷史和考古學的角度重新認識草編,同時,也開始挖掘草編背后更大的商業潛力。
抱著嘗試的心態,陳真在當地租了一個店面賣中國傳統手工草帽,但生意并不好。“不過,很多顧客來到我的店里都會問,這么精致的草帽真的是手工編的嗎?”后來,他在店里擺了一些半成品供顧客體驗,親手編織的過程讓不少顧客很盡興,離開時還會付不少小費,結果,店內體驗編織的收益遠遠超過賣草帽。
這段經歷,讓陳真敏銳地察覺到歐洲市場對環保手工藝品的旺盛需求,家鄉彼時瀕臨失傳的草編技藝恰恰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價值和商業潛力。
留學經歷帶來的文化碰撞成為陳真創業的重要催化劑,讓他決定接過父母的擔子。但是,要換個“新走法”。
2018年,在浙江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陳真選擇回國創業,但傳統模式下利潤很低。陳真意識到,還得從文化傳承入手,讓更多人了解這項非遺手藝。
2020年,陳真與臺州學院聯合設立“草編課程研究中心”,開展草編技藝的系統性挖掘與整理,根據出土文物、歷史文獻記載、口耳相傳的工藝技術和故事,復原、整理了中國歷史上多種草編技法。比如,山東麥稈編的“挑壓法”體現北方人的直爽性格,浙江藺草編的“絞編法”則蘊含江南人的細膩心思……“我們希望能更好解讀出其中的文化密碼。”陳真說。目前,陳真已出版了《非遺草編十五講》,并且和省市文化館聯合出品了大量草編視頻課程。
為了推廣草編,陳真對復雜的工藝進行轉化再設計,讓體驗者能在很短時間內學會一種編法,這種方式更適合大眾體驗“種草”。這種沉浸式的文化傳播,使草編從單純的商品變成更立體的文化體驗,相關課程還入選了浙江省“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項目。
如今,陳真編寫的草編課程已走入7個國家的學校,擁有4.5萬學員。去年7月,陳真受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邀請,作為優秀留學生創業項目在教育部官方視頻號直播間介紹了自己的項目。
為了帶動鄉親共同富裕,陳真還深入挖掘鄉村優勢資源,持續培育新業態和新模式,以“非遺+文創”為切入點,在路橋區蓬街鎮等地打造草編手工坊,安排專業老師傳授草編技藝,學員完成的草編計件取酬,靈活增收的模式很受當地村民歡迎。
草編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延伸,促進本地經濟多元化。工坊的原材料就地取材,從農戶處直接進行采購,公司每年向農戶收購草編半成品和玉米皮、麥稈等草編材料金額達1000多萬元。
未來,陳真還將繼續推進文化“出海”系列活動,計劃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開展草編體驗活動。
“草編的紋樣不僅是美學符號,更是匠人情感的載體。”陳真表示,在草編作品設計上,他將結合卡通、國潮等元素推出更多有趣的作品設計。他希望編織出一件件承載歷史與情感的藝術品,在傳承、創新和發展中,讓草編圈粉更多人。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