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在第26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舉辦了一場論壇,邀請政府官員、學者、教育工作者、企業人士等共議國際化人才培養新趨勢。
論壇上,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陳大立表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強調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教育是各國民心相通、文明互鑒、攜手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我們堅定推進教育對外開放。
陳大立強調,“引進來”和“走出去”是教育對外開放的一體兩面,要統籌出國留學和在地國際化。他表示,可以通過合作辦學等方式探索在地國際化的有效途徑,以我為主,博采眾長,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原司長、中國駐美國使館教育處原公使銜參贊、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理事長岑建君表示,未來10年要“多渠道”培養國際化人才,特別是要提升在地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比例。
岑建君表示,目前我國培養國際化人才有3種主要渠道:首先是全過程到國外留學;第二是通過合作辦學項目;第三是通過校際交流,包括學分互認等手段。他分析,當前3種渠道中全過程出國留學的規模占比最大,合作辦學規模遠遠低于全過程留學的規模,學分互認的校際交流比例更小。但他預測,未來5到10年,全過程出國留學的比例會萎縮,合作辦學和學分互認校際交流等規模會擴大。
在岑建君看來,“混合型多校制”會成為未來的學習方式。他解釋,這是一種“流動性”地把本地教學與全球親身體驗結合起來的教育模式。以大學本科學習4年為例,學生可能有一部分時間是在中國進行線下、線上學習,還有一部分時間是到各個國家考察學習。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樣的判斷主要是基于兩點考慮。首先是基于對發達國家過去100年學生流動規律的觀察。他表示,一些發達國家過去也是先大量派自己的學生去外國留學,待本國教育水平逐漸提高后開始改變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方式方法。
第二點,是基于中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岑建君認為,中國大學在QS世界大學排名等榜單中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他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未來希望在中國發展的學生,通過合作辦學等方式進行學習,不失為一種更加實際的選擇。同時,在地國際化學習也能夠更大程度上打消家長在經濟成本和安全方面的顧慮。
談及出國留學,陳大立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出國留學人員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說,出國留學是我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要為廣大留學人員回國營造便利環境和良好氛圍。
岑建君認為,出國留學的目的地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他建議:“我們可以往‘一帶一路’走。”他分析,國家對外投資和經貿雙邊關系顯示,今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將需要大量的人才配套,這對于學生來說,意味著大量的就業機會,甚至是可觀的薪資水平。
從就業前景方面看,岑建君認為,東南亞國家、阿拉伯國家、拉丁美洲國家、非洲國家等是有潛力的留學目的地。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