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大學一場別開生面的“我的母語故事”朗讀會上,孟加拉國留學生沙基爾用悠揚的孟加拉語深情朗誦民族詩人的經典詩作。他說:“這首詩歌頌的是中國的英雄,但每一個讀詩的人感受到的卻是超越國界的抗爭精神。”這一刻,小小的朗讀室成為文明對話的廣闊舞臺。
這正是山西大學留學生教育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戰略,將留學生培養納入“雙一流”建設整體規劃,構建起獨具特色的“語言筑基—專業賦能—文化融通”三位一體培養體系,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鋪就了一條“讀懂中國、鏈接世界”的成長之路。

教育部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教育優秀課程“理解當代中國”。山西大學供圖
課堂奠基:在文明對話中繪制成長藍圖
在山西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的教室里,來自老撾的趙克勝正用流利的中文與老師討論“一帶一路”倡議。他分享道:“中老鐵路從中國昆明出發,抵達老撾萬象,不僅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示范。”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課堂案例和課后思考。
這堂“理解當代中國”課程是學校為留學生量身定制的特色課程,已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生國情教育優秀課程”。課程將語言教學與中國國情深度融合,以山西地域文化為窗口,通過“運城蘋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八洞村脫貧故事”等鮮活案例,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具象認知。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周森馬在課堂上將中國與印尼的發展路徑進行對比:“雅萬高鐵極大改善了我們的交通條件,這是我親身感受到的‘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發展機遇。”在這樣的課堂中,留學生們不僅學習知識,更培養了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留學生走進山西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山西大學供圖
實踐育人:在社會熔爐中鍛造國際擔當
“母校教會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發展中國家的自信——我們不必盲目追隨西方模式?!眮碜詣偣?金)的高明走過中國多個城市后感慨道。作為企業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他在武鄉縣嶺頭村看到了各級政府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斑@些經驗具有可復制性,讓我更有動力把在中國學到的技能帶回我的國家?!?/span>
在山西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越南留學生裴氏莊被“手撕鋼”的自主創新過程深深震撼:“這讓我明白,中國經驗不僅是答案,更是解題思路。”學校組織留學生走進企業、鄉村,通過實地調研將理論教學與實踐需求掛鉤,讓中國的社會治理經驗內化為留學生的實踐智慧。
同時,學校通過打造“會通”國際學生社區,開展琵琶、茶藝、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實踐活動,讓留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留學生在書法實訓室體驗中國技藝。山西大學供圖
文化反哺:從“感知中國”到“講述中國”
留學生們在深入了解中國后,更通過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講述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埃及留學生李仁安學習山西天塔獅舞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他說:“我愿意搭建一座橋梁,讓人們看到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有多美?!?/span>
在“非遺正青春”校園演說大賽中,越南留學生陳氏美幸憑借《剪紙藝術》作品獲得一等獎。她跟隨剪紙藝術家進行了一個月的系統學習,“我希望把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給更多海外的年輕人?!?/span>
老撾留學生瑪莉在“漢字緣”國際故事大會上講述了自己與中國的奇妙緣分:“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我在了解晉商故事中,對家園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團結、忠誠與奉獻。”
近年來,山西大學留學生在多個國家級比賽中屢獲佳績,他們正成為溝通中外、連接東西的友誼之橋。
從課堂上的思維碰撞,到實驗室中的技術攻堅,再到社會實踐的深度體驗,山西大學以“中西會通”的胸襟,構建了多層次、多專業的留學生教育格局。學校把留學生教學管理納入全校統一管理系統,實行標準統一的教學管理與考核制度,確保了培養質量。
目前,山西大學已形成涵蓋語言、預科、本科、碩士、博士的多層次培養結構,留學生來自全球各大洲。他們既是三晉大地的求知者,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力軍。正如學校的期望:“我們不僅要培養留學生,更要成就一批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新時代文明書寫者?!?/span>
在這條“讀懂中國、鏈接世界”的成長之路上,山西大學正以其獨特的教育實踐,培養著一批批“心中有天下”的國際青年,為促進文明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著高等教育的智慧與力量。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