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遇見豐臺·眾匯京彩”——豐臺區創新發布活動舉行,被稱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的《關于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實施意見》正式亮相,致力于實現教育科技人才“1+1+1>3”的深度融合。
冬日午后,豐臺圖書館大紅門館四層的“學子眾閱館”內,年輕人穿梭其中,一排排書架上擺放的是3000余份學生的畢業論文、期刊論文、專著。

作為“豐臺·學子回家”系列活動的學術核心載體,“收藏學術青春”的“學子眾閱館”今年7月份正式開放,已經迅速成為北京青年學子的學術交流“打卡地”——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大、北理工、北航、民大、耶魯、賓夕法尼亞、牛津、倫敦……700來平方米的空間,“鏈接”了來自國內外287所高校的學子。
“我們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學子走進豐臺,成為豐臺發展的‘參與者’和‘合伙人’?!必S臺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牟曉春說,“學子眾閱館”搭建的平臺,是豐臺區培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生態的縮影——教育成果在這里積累,科技資源在這里整合。
與豐臺圖書館大紅門館同一幢樓辦公的豐臺政務服務中心,整合了1400余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高效的一站式辦理,“國際人才港”也在這里落地,構筑暖心留才港灣。
“在這里,我們親歷了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蛻變,迅速構建了從0到1萬米的海洋‘超級生產力’?!必S臺科技人才代表,世航智能合伙人、副總經理馮翠芝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生態點贊:剛落地就享受到“豐澤計劃”的人才支持,幫他們招攬各大高校專業人才,通過“學子回家”計劃和“校地合作”機制,讓他們與60余所高校實現對接;被推薦參加了“中國創翼”大賽并斬獲全國第一,打響了市場知名度……馮翠芝說,“豐臺區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助力我們的水下清洗機器人快速對接港口場景,服務多個世界級港口,讓中國海洋機器人技術站上了全球舞臺?!?/span>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生態里,創新創業活力迸發。豐臺區科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羅虎介紹,隨著科技企業筑基行動的實施,豐臺區與高校院所廣泛合作,打造10號線青創村,建成全市首個民企科創中心,持續引導科技型初創企業在區內集聚發展。今年1至10月該區新設企業超3.4萬家,同比增長120%,增速全市第一,人才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
“19條”明確提出打造“學子回家”推進平臺、產業促進平臺、教育支撐平臺和服務陣地平臺四大平臺陣地,為人才成長、產業升級與教育強基提供有力支撐。
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的支撐,在其中占據關鍵地位。豐臺區委教工委書記馬立明介紹,豐臺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機制,擴大“1+3”及集團直升指標,以北京錢學森中學為試點,開發區域特色校本銜接課程,建立小初高一體化綜合評價系統,依托豐臺區青少年創新學院等平臺,開設人工智能等科創課程,讓科技資源直接轉化為育人實效。

“我們要用真金白銀的支持、真心實意的服務,讓人才放心創新創業,讓企業安心發展壯大?!蹦矔源赫f,“十五五”期間,豐臺區將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19條”為核心,圍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分領域制定專項行動計劃,讓創新發展的動能充分激發,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活力。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