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給留學人員的回信和重要講話中,都表達了對于廣大留學人員學成報國、發揮作用的殷切期待。在促進中外交流互鑒中發揮獨特作用,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歷史賦予留學人員的新使命。
回望百余年留學史,中國留學群體從清末“破壁者”的敢為人先、遠渡重洋,到新中國建設時期“對話者”的兼收并蓄、溝通中外,再到新時代“傳播者”的自信從容、引領價值,處于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這一群體始終傳承著同一股精神——既是求知報國的初心,更是溝通世界的擔當。百余年來,這股精神在見證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走向民族復興的同時,也塑造了中國青年在世界舞臺上的精神風貌。
作為長期旅居海外的學者,我一直在跨文化語境中思索民族發展與文明互鑒間的深層關聯。從近代學子遠渡重洋尋求救國真理,到當代學者在國際舞臺傳播中國智慧,留學群體的角色演進深刻映照出中華民族從追趕到引領的偉大跨越。從“以求知為主”到“交流互鑒”再到“主動傳播”,這三次重大轉變既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客觀反映,也是我國對外工作不斷變革的必然結果。
1872年,首批中國教育使團(ChineseEducationalMission)學生抵美合影。該項目由容閎(YungWing)倡議發起,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政府大規模資助留美行動。這張照片拍攝于1872年,從1872年至1875年,共有約120名中國少年兒童越洋就學
1919年4月,華北歐美同學會第二次年會在清華園召開,展現了當時學子的生活狀態以及歐美同學會的國際交流性質。與會者中可辨識蔡元培、張伯苓、胡適等人
破壁者:從“以學為本”到點燃復興之火(1872年-1949年)
1872年首批官派留美幼童遠渡重洋,開啟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史進程。這一時期的留學群體以救亡圖存為己任,在“器物革新”與“制度變革”的探索中,將西方先進思想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為民族覺醒注入思想動能。洋務運動時期的留學回國人員,如詹天佑將鐵路工程技術帶回祖國,參與京張鐵路建設,為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一批留學歸國人員大力倡導民主與科學理念,引領思想解放與社會變革。在甲午戰爭、辛亥革命等重要歷史關頭,留學群體懷揣救國理想,不僅在科技、工業領域貢獻力量,也廣泛引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社會學說進行探索,形成了兼收并蓄、以中為本的文化自覺。這些探索雖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命運,但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
這一階段雖以學習借鑒為主,但留學群體通過譯介西方著作、創辦報刊、建立學會,為民族自強和中國的現代化轉型奠定了重要基礎。他們的精神特質在于無畏和擔當。在國力積弱、百廢待興的年代,出國求學并非一條安穩之路,但留學人員以民族存亡為己任,毅然踏上探索之途。他們用知識改變了中國技術落后的面貌,用學問為國家獨立與民族振興筑起根基。這種破壁精神,鑄就了留學報國傳統的精神底色。
1959年5月,中國留學人員在蘇聯與時任列賓美術學院校長奧列施尼柯夫(后排左六)合影
1978年12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學人員送行。這張集體照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教育對外開放的經典影像
對話者:從技術引進到文明互鑒(1949年-2001年)
新中國成立后,留學工作始終服務于國家建設大局。新中國成立初期,大批學子赴蘇聯學習冶金、機械、航空等領域技術,如著名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導彈專家屠守鍔等,他們學成歸國,為我國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后,赴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留學的人數迅速增加,信息技術、生物科技、國際金融等領域的歸國人才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注入活力。
這一時期,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留學人員代表嶄露頭角,在全球舞臺展現出重要影響力。在科技創新領域,眾多留美歸國人才投身于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初創和壯大,成為信息技術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在全球治理層面,越來越多的中國籍學者在國際機構中擔任要職,積極參與全球事務,為我國爭取更多話語權。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此后,中國對外開放步入全新階段,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顯著加快。在此背景下,廣大留學人員活躍于國際經貿、法律、金融、文化等領域,他們不僅在外資企業落地中國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也在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道路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如在國際談判與跨國項目合作中,具有雙語能力和跨文化背景的留學人員往往能夠兼顧國際規則與中國立場,確保合作的順利推進;在跨國投資、技術引進、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領域,留學群體已逐步成長為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與此同時,留學人員組織和海外學人社團也日益壯大。他們通過舉辦國際經貿論壇、前沿科技展覽與多元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將國際先進經驗與資源引入國內,也向世界生動講述中國的發展故事。無論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還是在國際智庫撰寫有關中國經濟改革與政策的研究報告,這一代留學人員開始以多樣化的方式,為中外制度學習和經濟交流提供智力支持。他們從知識與技術的引進者,成長為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橋梁與深度合作的推動者,為新時代更廣泛、更深入的文明互鑒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也是這一時期中國形象的塑造者與傳播者。
美國舊金山唐人街春節游行現場,是舞龍舞獅、花車與社區參與者交織的文化盛典
傳播者:從交流互鑒到價值引領(2001年至今)
奠基與積累(2001年-2012年)。這一時期,中國在多個領域逐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等重大國際活動的舉辦,成為展示中國的重要窗口。留學群體在其中亦發揮了積極作用,許多學子通過擔任志愿者、參與國際傳播項目和推動中外學術合作,讓世界更多地了解快速發展的中國。與此同時,歸國學者也在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傳媒與國際組織中推動國際對話,他們的研究成果幫助中國在全球學術討論中的聲量日益增強。這一階段,中國也從“單向學習”逐漸轉向“對外表達”,為新時代的主動傳播積累了豐富經驗。
自信與引領(2012年至今)。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海外學子的使命擔當發生深刻轉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海外留學人員不僅要學習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更要主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作為長期在海外高校從事學術研究的中國青年學者,我有幸親歷并見證了東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碰撞與融合。近年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持續升溫,但其認知仍存在偏見與誤解。這使我清醒地認識到,當代海外留學人員的使命擔當,是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這一使命的踐行,并非依靠宏大的敘事,而是依托于無數具體而細微的日常實踐與專業交流。在國際高校的課堂與科研合作中,中國學生學者會主動引入本國發展實踐案例,從脫貧攻堅的成就到綠色能源的創新,以數據和事實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在國際研討會與學術會議上,他們則運用國際通行的話語體系,將中國的發展理念、政策邏輯和文化價值進行系統化呈現,為國際受眾提供理論視角與事實依據。這樣的傳播不僅存在于學術場景,也滲透在日常交往中。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交流中,海外留學人員會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情況,讓文化理解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加深。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日益多元。許多留學人員會利用社交平臺,以短視頻、播客等形式,記錄并分享中國城市的發展變遷、非遺技藝的傳承故事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日常,這種年輕化、國際化的語言,成為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有效途徑。
身處社會科學領域的海外青年學者,在國際話語體系中承擔著獨特而重要的使命。社會科學不僅關注經濟與制度,更關乎價值觀與發展理念的闡釋。在這一領域的學術耕耘與思想傳播,既需要扎實的學術功底,更離不開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海外青年學者直接面對西方的學術標準與輿論環境,如何運用基于中國實踐的研究成果,及時有效回應國際關切,以嚴謹的理論與事實打破刻板印象、消解偏見,將影響更加均衡、公正的全球話語格局的構建。
這項工作,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明互鑒得以深化的前沿陣地。海外青年學者應勇于擔當,以平等、開放、理性的姿態參與全球學術討論,在比較研究和跨文化對話中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成就。唯有筑牢學術自信的根基,方能更有效地在國際舞臺上傳遞中國智慧,貢獻中國方案。
改革開放以來,數百萬學成歸國的留學人員已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不僅是國內經濟建設、科技創新、文化傳播與公共管理的中堅,更在國內高校推動國際課程建設,在科研機構帶動跨國合作,在企業與文化機構中引領對外交流與文化產業創新。可以說,海內外留學群體的雙向互動與協作,形成了新時代中國故事的傳播合力。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當代海外留學人員和歸國學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形象傳播的重要橋梁。他們以專業素養和人文情懷,在跨文化語境中真誠對話,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在更深層次上實現互鑒共鳴,為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注入更多理解、信任與共同發展的新動能。
百年留學史,是一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奮斗史,也是一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發展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海外學者應肩負起新的時代使命: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定“四個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在促進中外理解溝通中展現新作為;堅守愛國情懷,把個人發展融入民族復興偉業;在國際場合旗幟鮮明維護國家利益,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切,澄清誤解、消除偏見,為國家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深化文明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要借鑒各國文明的有益成果,促進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共同發展。(作者 薛子敬系英國倫敦大學亞洲和非洲研究院研究員、第十四屆全國青聯委員。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